《信报财经新闻》 北角工业大厦
旅游学刊每月在5日出版新的一刊。
谢邀,我是以史为鉴。
1804年,著名学者、官员张澍因病辞官,回武威老家休养。闲来无事,张澍朋友邀请前往武威清应寺游玩,发现在寺中有一个亭子,被四面封得严严实实。
陪伴的和尚说:这个亭子受到过,所以被封。谁打开就会受到惨烈的天罚。本来张澍对此没有多少兴趣,听和尚一说反而来了精神,于是对天发誓:如有灾祸,自己一力承担。强烈要求和尚拆掉围墙看看里面到底是啥。
结果这一拆,就拆出来一件刻满了天书的石碑,就是现在被称作“天下绝碑”的《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》(即“西夏碑”)。
这块石碑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,而且还让一个“被遗忘的王朝”———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。
西夏国在宋朝,时和宋、辽鼎足而立,在西北留下了赫赫威名。但是自从蒙古崛起,成吉思汗击败西夏,而又神秘死在西夏之后。
蒙古人报复性的杀光了西夏人,完全毁掉了西夏人建立的城市、建筑、文字。。。可以说几乎抹掉了西夏人存在的痕迹。
这一切,一直到张澍发现西夏碑文,自此在全国引起轰动。但是西夏王如同天书,所有学者都陷入无法解读的困境当中。
直到1908年,在我国黑城遗址(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)出土了多种西夏、藏、蒙古、汉文的文书。其中有一本书称《番汉合时掌中珠》的西夏文-汉字的双语词典,西夏文字的研究才得以展开。
所以说西夏国之所以神秘主要有三个原因:
一、蒙古人为了报复成吉思汗死于西夏,几乎抹平了西夏存在的痕迹。留下的资料极为稀少。
二、西夏文字研究起步晚,还有许多资料在乱世中被带到国外。
三、西夏毕竟是少数民族,中原部分儒生学者不愿意去深入研究。
这几个理由就是西夏在普通人心目中显得极为神秘的原因了。
我是以史为鉴,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,欢迎关注。Hello,大家好,我是专注于于历史领域的创作者趣史君,历史是有趣的,趣史君的就是要带你了解有趣的历史。我从小就喜欢历史,在头条终于有机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历史。今天能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,我感到很荣幸!如有不足之处,请各位批评指正。
我们常常说“时势造英雄”,殊不知时势也能造美女的。 西施、貂禅、王昭君、杨贵妃被世人美誉为古代“四大美女”,她们的美常常是人们谈论的焦点。其实作为被历史记载的美人,并不仅仅是因为她们倾国倾城的容貌,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都与当时的政治有关。任何一个朝代的美丽女人,倘若没有强烈的政治陪衬,便不会享大名,流传后世。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是政治让她们成名,造就了古代“四大美人”的美誉。
沉鱼 (鱼见到人就躲到水底)------ 西施
西施出生在“春秋无义战”的如磐年代,一位16岁少女,锐身赴难,在吴越两国宫廷内之外,一场绵延十年的腥风血雨之中,上演了一个扭转乾坤、使一代霸主终成剑下魂的泣天恸地的故事。
西施的形象以及她在吴越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,被稗官野史、民间故事和近代文艺塑造得除了极度神话的“美”之外,其中有些描写显得十分的浮躁,有些描写甚至是乱七八糟,根本没有揭示西施内心世界的真谛。有人把她描绘成用作“美人计”的香饵,有人把她说成是打进吴国的“高级间谍”、春秋时代的“克格勃”,甚至有人把她说成是“女色亡国”的祸水。我却认为西施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巾帼,具有高超智慧和纯朴的绝色女子,美得真,美得善,美在内,美在精、气、神。应当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西施委曲求全、十分痛苦的悲剧命运,引发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思考。
史料记载:西施之父,业采薪,其母纺绩以佐之。终日辛劳,仅供三餐粥饭。西施不肯坐食,父母为其选择了浣纱的轻活。一家人虽不十分富足,倒也过得安逸温馨。
越王勾践“卧薪尝胆”打败吴王,为世人所称道,其实西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。当年越王与文人范蠡商量如何打败吴王时,范蠡就直言不诽地说要将自己的美女西施献给敌人吴王,以图女色乱吴。越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,便同意了范蠡的想法。可怜那美人西施为了国家的利益,与范蠡分别,痛苦万分地“嫁”到了吴国。“美人计”果然奏效,吴王得到绝代佳人西施后,成年与之寻欢做乐,与越王进行战争的斗志逐渐削弱,终于落得了灭国的可悲下场!好一个西施,一个人就瓦解了整个国家,不比千军万马更厉害吗?西施在当时不一定就是最漂亮的美人,但她与政治有关,且能立下这等功劳,出名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,为历史所记载也是顺理成章的。
文章来源:《旅游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lyxk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9/585.html